查看原文
其他

老鱼读诗经:《式微》并《旄丘》

老鱼 神仙居的孩子们
2024-09-04

有说《式微》是劳动人民控诉行役之苦,控诉统治阶级的。我个人更倾向于之前看到的一个观点(忘记是哪位大家说的了,抱歉抱歉):《式微》和《旄丘》都是同一个历史事件的反映,即黎国被戎狄攻占,黎国君带臣子逃到了卫的国境。臣子们没有得到卫国君臣的善待,又期待卫国君臣的善待。臣子们痛定思痛,首先抱怨自己的黎君当时军事策略失误,没有挡住戎狄的进攻,丢了国家,以致无处安身,于是用《式微》这首诗歌来表现;接着又抱怨卫国君臣无情无义,袖手旁观,不顾同为周之诸侯的情谊,不履行相互救助的义务,于是写了《旄丘》。

整个事件,反映的都是周时期周之封建诸侯国和戎狄杂处,互有攻守的时代,以及当时人们的感受。

接下来,我们先来看第一首《式微》。

邶风·式微
式微,式微!胡不归?
微君之故,胡为乎中露!
式微,式微!胡不归?
微君之躬,胡为乎泥中!
🔸🔸🔸

天黑啦,天又黑啦!咱们为什么回不了家?要不是国君你的缘故,我们怎么会(逃离故国,流离失所)上不着天下不着地,晚上没有地方住,要在露宿野外,浑身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没一块干地方?

天黑啦,天又黑啦!咱们为什么回不了家?要不是国君你自己没担好保家卫国的职责,我们怎么会(逃离故国,流离失所)连躺和坐的地方都没有,因为这荒郊野外脚下全是泥水。

我觉得,这首诗是最能证明诗经是古代歌曲的遗物——歌词的证据。

曲已无存,歌词尚在。(个人尤其赞同程俊英、蒋见元二位先生关于诗经记录的都是当时歌曲的看法。)

二字句,式微;三字句,胡不归;四字句,微君之故;五字句,胡为乎中露。

这已经有长短错落之趣致。似乎还没有科学证明过,但是朱光潜应该是说过:人类的生理和心理上,天生讨厌千篇一律的单调重复而喜欢变化的。这是一种节奏,一种让身心愉悦之节奏变化。

另外一个说明这是歌曲的证据,则是这个式微中的语气助词“式”。

所谓语气助词,个人认为只是在口语尤其是歌唱中才有意义,为了照顾发音的顺畅。当然,肯定也有一些科学的生物学上的规律,只是没有研究和阐发而已。

纯书面的表达,并不需要语气助词。简单来说,这里一个微字已经完全表达了“天黑”这个想表达的语义,再加一个“式”字,只是为了吟诵出来甚至是唱起来方便顺畅好听。

邶风·旄丘
旄丘之葛兮,何诞之节兮!
叔兮伯兮,何多日也?
何其处也?必有与也!
何其久也?必有以也!
狐裘蒙戎,匪车不东。
叔兮伯兮,靡所与同。
琐兮尾兮,流离之子。
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。

🔸🔸🔸

旄丘之葛兮,何诞之节兮!叔兮伯兮,何多日也?

土山上的葛啊,怎么长有这么多的节?卫国的君臣啊,(我们到你们境内好久了),你们怎么跟多节的葛一样,磨叽这么多天还不来看望迎候我们?

何其处也?必有与也!何其久也?必有以也!

我们替你们着想,你们之所以还没有动静,大概是人还没到齐,或者是等待盟国一起出兵?这么久没出来迎我们(出兵),那么大概是有原因的,也许是盟国还没有动身或者犹豫了?

狐裘蒙戎,匪车不东。叔兮伯兮,靡所与同。

我们从黎国(山西长治)逃出来,一路狼狈往东逃,进入东边卫国国境。我们还穿着贵族的狐裘衣,只是裘衣上的狐毛都不像平时一样仔细打理,现在变得乱糟糟的。我们的车子也丢了,现在你们不派车来我们是无法步行到达卫国国都的。卫国的君臣啊,你们怎么就不设身处地给我们想想,体谅我们有多困苦窘迫,赶紧来接我们?

琐兮尾兮,流离之子。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。

褪毛的凤凰不如鸡,虎落平阳被犬欺。我们现在到了你们境内,真是卑贱到了底。你们卫国君臣鲜衣怒马雍容华贵,鼻孔朝天,对我们的哭喊充耳不闻,对我们这些同胞同袍的遭遇视如不见。(你们还是人吗?/你们真不是东西啊)


|| 老鱼读诗经 || 

《邶风·泉水》

《简兮》二解

《简兮》我之理解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神仙居的孩子们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